咸水,请河蟹绕行

Sunday, 18 October 2009

蔡氏父女

蔡邕

蔡邕博学多才,好辞章、数术、天文,精通音律,尤擅书法,发明飞白书。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,故亦称“蔡中郎”。据史书可推测出来的有两女一子,其中只有长女蔡琰有记载姓名,字昭姬,因犯讳(司马昭的纬字)《后汉书》记为蔡文姬,有名字记入史书,亦有文才。还有一女嫁给上党太守羊道,史书上没留下名姓,但所生二子一女,大儿子早夭,女儿羊徽瑜嫁给司马师史书上称为“景献羊皇后”、“弘训太后”[1]; 小儿子羊祜确实大大有名; 蔡邕应该还有一个儿子,名字不详,但有一个孙子叫蔡袭, 关内侯[2]。
曾于《曹娥碑》背面题八字隐语“黄绢幼妇,外孙虀臼。”[3]为杨脩所道破:“黄縜乃颜色之丝也。‘色’傍加‘丝’,是‘绝’字。幼妇者,少女也。‘女’傍‘少’字,是‘妙’字。外孙乃女之子也。‘女’傍‘子’字,是‘好’字。虀臼乃五辛之器也。‘受’傍‘辛’字,是‘辞’字。总而言之,是‘绝妙好辞’四字。”
东汉灵帝熹平四年,蔡邕等上奏请求正定六经文字,得到许可。蔡邕亲自用丹砂将经文书写于石碑,再命工匠镌刻,立于太学门外。这就是熹平石经。
灵帝后期,蔡邕不容于内宠,乃亡命江海,隐居于吴郡(治所在吴县,今江苏省苏州市)十二年。有一次,他听到一块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,赶快把它拣出来做成琴,音色非常美妙,而琴尾已焦,这就是焦尾琴。
董卓专权,强令蔡邕出仕,最初蔡邕不肯,董卓威胁他说,“我力能族人”(满门抄斩),于是蔡邕赶忙坐牛车,前往洛阳报到,后拜左中郎将。封高阳乡候,颇受重用,“卓重邕才学,厚相遇待,每集燕,辄令邕鼓琴赞事。”[4]董卓被杀,蔡邕伤感其遇,被司徒王允下狱,公卿们都惋惜蔡邕的才学,劝王允赦免蔡邕,太尉马日磾(音密低)对王允说:“伯喈旷世逸才,多识汉事,当续成后史,为一代大典。且忠孝素著,而所坐无名,诛之无奈失人望乎?”王允曰:“昔武帝不杀司马迁,使作谤书,流于后世。方今国祚中衰,戎马在郊,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,后令吾徒并受谤议。”邕遂死狱中[5]。

蔡琰

原字昭姬,晋时避司马昭讳,改字文姬,陈留圉(今河南杞县)人,为蔡邕的女儿,博学有才,通音律,是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。
初嫁卫仲道,夫亡无子,归宁于家,后为董卓部将所虏,十二年流落匈奴,嫁南匈奴左贤王,生二子。
建安十二年(西元207年),曹操遣使以重金赎回,再嫁陈留董祀。
后来董祀犯罪论死,蔡琰亲自向曹操求情,时值严冬,史载“蓬首徒行,叩头请罪,音辞清辩,旨甚酸哀,众皆为改容。”曹操最后同意为董祀赦免。


颐和园长廊上的蔡文姬
传世有《悲愤诗》二篇,一为五言,一为楚辞体,以及长诗《胡笳十八拍》一篇,叙述了文姬一生不幸的遭遇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Followers